被贊譽為“西岐一絕”的岐山名小吃——岐山搟面皮俗稱“御京粉”。自改革開放以來聲名大振,市場廣闊。不少文章中追溯這一特色小吃的歷史時,只根據民間口頭傳說中追溯到大清康熙年間,說是岐山八畝溝一位叫王同江的老人,中年時在清宮“御膳房”專做搟面皮供皇室食用,晚年回岐山八畝溝收徒傳藝,至道光及光緒年間其典型代表首推王岐官等人,民國時期該村王居才搟面皮名列同行之首,解放前后該村邢廣善面皮名傳岐、寶、鳳數縣。更有王應錫、王有仁、王金生、王西宏等人的搟面皮生意興隆、有口皆碑。近百年來八畝溝搟面皮雖有“非本村不予傳授”的舊習陋規,但因子女婚嫁等原因,自咸豐、同治、光緒年早已遍布縣域四周,推及西府各地。因人們不知道“御京粉”之來歷,新名稱便隨之而起,鳳翔一帶因其為面粉所做謂之“面皮”;寶雞虢鎮一帶因其為面粉釀造謂之“釀皮”;扶風、武功一帶因其系面之淀粉所做謂之“粉皮”;眉縣一帶因其涼而食之謂之“涼皮”。但岐山民間仍稱作“御京粉”或“岐山搟面皮”或“岐山面皮”始終不變。
御京粉的發源地是岐山八畝溝村,該村在縣城北約一公里處。關于八畝溝村的村名由來是這樣的,它原名八墓溝,據說先周時期周文王在岐山時廣招天下賢才,以謀起兵伐紂,先后招入了伯逵、伯適、仲突、叔夜、仲忽、叔夏、季隨、季騧八人為謀士,號稱“周八士”。這八人為周王室出謀劃策,為周室發展壯大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八人死后被統一安葬于此地,因有八個墳墓,被稱作八墓溝。三千多年后,近現代這里的人們為避諱墓字之不吉,改稱八畝溝。解放初村南曾有龜馱石碑數座,今已蕩然無存。
筆者對御京粉這一特色小吃的歷史源淵作了一點研究后發現,它不是從清康熙(公元1662—1715年)才有,而是從大唐貞觀年(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時代就已經有了。這樣“御京粉”這一特色小吃的歷史就不是距今300年,而是距今1380多年,這就將這一特色小吃的歷史向前提了一千多年,歷史的厚重方能賦予它生命力的強盛不衰和文化內涵的豐富多彩。
最開始的線索是光緒年的《岐山縣志》載:“面皮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
一、古籍典冊中的蛛絲馬跡:
1、《元史·劉秉忠傳》;“珍寶金銀之所出,淘沙煉石實不易為”。辭典中對“淘”的解釋為:用水沖洗,汰除雜質,如淘米淘金等。
2、冷淘:涼面一類的食品。——見《辭?!贰短屏洹す獾撍隆罚骸跋脑录永涮?、粉粥”。
3、王禹偁《甘菊冷淘詩》:“俸面新且細,溲牢如玉墩,隨刀落銀鏤,煮投寒食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
4、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夏至》載“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面是也”。
御京粉的工藝是將籽麥(挖掉苜蓿根后的地里當年種的小麥)面粉先和水揉成面塊(反復揉后越揉越光,面塊揉后硬實,不能松軟)蓋上濕布,靜置兩三小時后入水盆中淘洗,面塊越洗越小,最后剩下面筋,其淀粉被洗入水中,需靜置數小時以求沉淀,這是將淀粉與蛋白質(面筋)分離的過程。王禹偁詩中用玉墩形容揉好待冷淘的面塊惟妙惟肖,令人叫絕。我們常說的“潔白如玉”、“白玉無暇”、“ 羊脂玉”等,試想用“新且細”的上等好面揉和成團成塊不就恰如一方玉墩嗎?這里我們對古人的智慧衷心嘆服。
潘榮陛描寫夏至這天京師之地“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面是也”。過面,在岐山方言中專指用面籮將冷淘水洗的淀粉再過一次籮的工藝過程,是將混入淀粉中的小面筋絮再隔在面籮上面以求淀粉之純凈。這里的面籮專指磨面時用的柳木圈網底的工具,而不是蒸熟面皮時的鐵皮制面籮。
二、民間傳說中“御京粉”的由來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認識大唐皇室中一位偉大的岐山籍歷史人物。此人叫李淳風,岐山李家道人,生于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卒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李淳風本人及其子其孫三代官拜太史令,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莫斯科在前蘇聯時期有個世界自然科學家歷史名人掛像大廳,廳內高懸唯一的一幀華人科學家畫像就是李淳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向掛像上的科學巨匠們致敬,炎黃子孫們在此尤為自豪和驕傲!
李淳風于唐初在多學科多領域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尤在易學、天文、數學、歷算、氣象、預測學、道學諸方面成就卓著。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自然風劃等定級的科學家,這比西方學者早近一千年。
乾縣梁山一帶的傳說:高宗李治與武則天要袁天罡和李淳風分別向東向西各行三月為自己選擇一處風水寶地作為將來的墓址,二人相隔兩天出發,三月后相隔兩天返回。袁天罡按時先回,則天皇后詢問“選址何處?”袁答“在乾縣梁山”。“何以為記?”袁答“我在寶地埋一枚大銅錢為墓地標記?!眱扇蘸罄畲撅L返回,則天皇后問“選址何處?”李答“在乾縣梁山?!薄昂我詾橛??”李答“我在寶地埋一枚大鐵釘為墓地標記?!眲t天皇后派人開挖察看,卻見一枚大鐵釘就扎在一枚銅錢的方孔里,說明兩人的智慧不謀而合。于是合葬墓就在乾縣梁山確定,于是就開工建造數年不息。這就是今天的乾陵。此雖為傳說,不足為憑,但在一室程度上反映了民間對袁、李二人智慧的崇拜。
岐山對“御京粉”由來的傳說:李淳風在唐太宗和高宗時官拜太史令,其家人在長安常做“岐山臊子面”食用,其香氣四溢,惹得同僚常來他家以臊子面過癮。這件事傳到唐太宗耳中,一日太宗令李帶家人來御膳房為皇室做一頓臊子面享用,吃到盡興處太宗發話曰:“西岐乃西周肇基之地,系元圣故里周禮之鄉,能成就如此美味絕不會僅此一種,還有什么佳肴,盡可帶入宮中,讓朕享用享用?!崩畲撅L慌忙跪拜:“回萬歲話,西岐乃太王、王季、文王肇基大業之地,民風淳厚,飲食考究,食用過程多以周禮貫穿始終,但對于入口之物小臣多不介意,容小臣回鄉詳察幾日或許能有收獲,請皇上恩準?!碧谡龑㈦用娉缘礁吲d處,便龍顏大悅,脫口一個“準”字,李淳風便回到了岐山李家道家中小住數日。連續三日均以臊子掛面,鍋盔為食,雖香氣樸鼻而來,但淳風心中一直惦念皇命難違,便向鄉黨家奴打聽請教。一日只見家奴中一小女子長得羞花閉月怯生生上前跪拜:“大人,小奴的姑姑家在八墓溝,每去探望,姑姑必有搟面皮招待,那個香??!真是難以言表,也怪小奴嘴攙,每隔十天半月總要尋個由頭去姑媽家大飽口福才是,八墓溝離這兒西行不遠,大人不妨去看個究竟,說不定能了卻皇上的心愿。”太史令聽后大悅次日便來到八畝溝,經詳察品嘗,擇日便將家中報信小奴和八墓溝她的姑姑姑父數人帶入長安御膳房搟起面皮來,太宗及皇室成員食后個個贊不絕口,太宗對李淳風也愈加器重,夸他大事小事都能辦好。從此岐山臊子面,岐山搟面皮譽滿京師。因為成了皇帝喜食的御膳,才從此被京城人稱作“御京粉”。
三、西府名吃西岐一絕“御京粉”迎來新的輝煌
過去在岐山無論哪里有廟會、戲臺、集市等等,凡是人多的地方,必然有很多賣御京粉的飲食攤點一溜排開,說來也怪,無論攤主準備多少總能賣完,沒有誰家能剩下。岐山人就愛吃御京粉,可能是這種將面粉作到極致的食品讓岐山人一吃吃了一千三百多年,從遺傳基因里就好這一口,要不然為什么大街小巷和當今農貿市場里的搟面皮總是供不應求呢?
僅岐山縣城和蔡家坡鎮平均每天消費御京粉竟達兩萬多張,岐山本地在外地從事搟面皮這一行業的不下萬人。但從總體看就存在加工規模小,生產能力低下,質量優劣不等,味道不統一,魚龍混雜的局面。有些自立品牌異年突起,讓“御京粉”——岐山搟面皮,這一古老品牌名節不保,岐山搟面皮沒有一家像樣的龍頭企業。
趙恩強,一位土生土長的岐山人,一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熔爐里錘煉了多年的軍人,退伍后艱苦創業辦起了《御京粉餐飲連鎖食府》,自2008年底至今靠著岐山搟面皮的發源地優勢,靠著自己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在摸爬滾打中勤奮學習,從注冊商標、申請專利、建網站到做大做強企業,一步一個腳印,以批發零售為主以培訓加盟、開辦連鎖店為輔,又加工制造和銷售面皮機器一條龍服務到底。近年來已經培訓了深圳、臺灣、山西、河南、新疆、內蒙古等地學員600余名,年產面皮80萬張,累計銷售面皮機械800余臺套。至今御京粉加盟店已開到臺灣、美國、加拿大和國內多個省區總計168家。趙恩強因辛勤的汗水鑄就了一個個輝煌,使自己的企業真正成了“御京粉”——“岐山搟面皮”行業名符其實的龍頭企業,使根植于周公故里岐山的這一特色小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如今隨著面皮工藝的改進和提高,岐山地區每日銷售現調面皮不下萬張,又通過快遞形式發往全國各地的帶各種調料包的岐山搟面皮真空軟包裝不下萬張。使御京粉這個寶雞一絕已經走向了全國和世界。
作者簡介:
詹生杰,陜西岐山人,共產黨員,工程師。崇拜民族歷史,酷愛故鄉文化,凡他要探索研究之問題,均立意深刻,見解獨到,其學風儒雅,為人謙和,他的兩圖一表及“周原鑿玉,源頭鉤沉”等作品已被很多人競相收藏,而他本人已愈來愈成為眾多“尊重知識”的年輕人士的良師益友。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