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就聽同事講,鳳縣馬場村有一種特色小吃叫觀音粉。當時想,偏僻的山旮旯里能有什么好吃的,無非是一些山野菜做的小吃罷了,便也沒太在意。
去年盛夏的高溫讓人時時感到全身燥熱。一日傍晚,和文友在嘉陵江畔散步閑聊,當話題無意中轉到鳳縣名吃時,文友便脫口說出馬場村農家樂里的觀音粉,并說吃上一次觀音粉,那滑膩柔軟、涼中微帶苦、苦中又帶清香的口感,會讓你從咽喉一直爽到胸口,煩悶燥熱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真真誘得你吃著小盤里的,想著鍋里的,吃一次回想三年呢。
文友的夸張誘惑,令我垂涎欲滴。散步歸來,我便急急上網搜查:一則信息說觀音粉是舊社會老百姓遇到災荒時,就到山里去挖一種粉紅色“嫩石頭”,然后和上一點雜糧、野菜,勉強充饑度荒的;另一則信息說觀音粉就是觀音土,也是貧苦百姓遭遇饑饉時用來充饑的?!澳凼^”與“觀音土”單聽名字就覺得它們不是能吃能消化的食物,要不是餓急了,我想誰也不會用其充饑的。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團,一個周末便約文友專程去馬場村。馬場村距縣城15公里,風景秀麗,民風淳樸,享有“世外桃源”的美譽,因這里曾是古棧道中的一處軍馬養殖場而得名。這里潺潺溪流終日吟唱,亭臺樓榭、紅花綠樹相互掩映,常有外地游客慕名來此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賞荷垂釣,體驗田園采摘樂趣。
一進馬場村,我便急急找到一位大嫂和她攀談起來。大嫂說,觀音粉在這里又叫神仙粉,說起它的來歷頗有些神奇。傳說很久以前,人間發生饑荒,難民無數,餓殍遍野,觀音菩薩看到這種慘狀后,悲憫之心大起,便用楊柳枝點灑甘露。甘露所到之處,瞬間便長出了簇簇綠樹。觀音隨后又化作村婦,教人們采摘綠樹樹葉,做成類似魔芋又隱隱有些透明的塊狀食物讓人們充饑,觀音粉因此得名。
很想學習制作觀音粉,在我極力懇求下,大嫂便帶我去附近山上尋找“觀音樹”,采摘其樹葉。觀音樹是一種多年生灌木,高約二尺,枝條叢生,葉子像辣椒葉,表面光滑,葉背銀光閃閃,這是辨認觀音樹葉的主要標志。我們將采來的葉子用清水洗凈晾干,放入大鐵桶中;將水燒開稍涼一會兒,然后倒入大鐵桶中,邊倒邊用木棍攪動,水不宜太多,呈稠糊狀即可,用力攪拌,如同打攪團一樣;接著用粗羅過濾葉渣,邊過濾邊用手捏挼,再將過濾后的葉渣如上述過程反復幾次,直到葉渣沒有黏稠感為止。將過濾的綠色濃稠的汁液沉淀兩小時左右,待汁液涼透后倒掉上面的清水,此時濃稠綠色的汁液已凝結成塊,但還很軟,不能用刀切,再往里面倒入冷水冷卻,每隔兩小時換一次水,直到其漸漸變硬后就可以拿出來切塊涼拌了。此時的觀音粉呈墨綠色,隱隱有些透明,柔軟滑膩且富有彈性。涼拌時加入適量的麻油、雞精、鹽、油潑辣子和蒜末攪拌后即可食用;也可加白糖和熟芝麻粉涼拌,別有一番風味。夏季食用觀音粉不僅可以清火、潤腸胃,防暑降溫,還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保健營養佳品,深受村民和游客青睞。于是,觀音粉便成了這里響亮的招牌,讓這個深山里的小村落魅力倍增。
對于生活在都市里的我們來說,也許是離開故鄉、離開村舍太久了,籬笆成了我們記憶深處最美的景致,灶膛里柴火發出的嗶剝聲是我們最想聽到的響聲。所以,每品嘗一次觀音粉,其實就是回味濃濃的鄉情,就讓觀音粉多清清我們追逐名利的內火,保持清明的心境吧!
作者簡介:提秀蓮,女,陜西省作協會員,寶雞市作協理事。發表散文、詩歌等作品多篇。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