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最近,由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發起的“中國名面”大比拼中,咱陜西的岐山臊子面得票數遙遙領先,一舉奪魁。排名已經出爐就連登人民網、新華網等各大媒體,這下臊子面火了 ,岐山火了。
經過最終統計,在這十幾種面食中,岐山臊子面以50387票的票數,獲得了中國名面排行榜的第一名。
說道臊子面那就不能提到岐山,下面是岐山當地作家紅柯眼中的臊子面。
陜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省城西安以及各縣鎮到處都是岐山面館,原產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大多都在周公廟附近。那個偉大的周王朝肯定與吃喝有點關系,周武王揮師東進、逐鹿中原,除政治口號以外,臊子面、鍋盔、面皮具有極大的號召力。
關西大漢到秦始皇時代,就成了讓山東六國瑟瑟發抖的虎狼之師。已經是 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紀錄還保持在六七十碗;一個人一頓吃六七十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飯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漢唐那個英雄時代陜西人的飯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臉盆大的頭盔,牛筋一樣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長面條,又辣又酸又燙,跟化開的鐵水一樣地湯澆到面上。湯是不喝的,回到鍋里不停地輪回往返,絕對在六七十這個數字以上,血就熱起來,眼睛跟臉紅得噴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聲號令,人的原始血性剎那間就爆發出來了,這就叫氣壯山河。陜西人的黑老碗絕對是古典武士頭盔的變形,周人秦人從岐山出來揮師東進,漢人唐人延續這個偉大的傳統,東出潼關后,又開鑿西域。他們高貴的祖先本來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東至潼關的八百里秦川把他們從牧人變成了農民,牧草到莊稼這種奇妙的轉折并沒有減弱他們馳騁大地的勇氣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銅和鐵的頭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亞細亞,汗血馬苜蓿葡萄跟麥子谷子長在一起,秦腔花兒跟十二木卡姆連在一起。張騫、玄奘這些孤膽英雄就沒有那么多講究了,死面餅子和羊肉往銅缽鐵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爛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圓了,拍一拍跟鼓一樣嘭嘭嘭,可以撐到天黑。羊肉泡饃絕對是戈壁沙漠的產物,一天只吃一頓,人成了駱駝,至少是駱駝影響了人的腸胃。
周人是比較講究的,即使征戰也不能急吼吼,也一定要從容大方。臊子面湯寬,讓人覺得奢侈,頭盔那么大一碗湯、碗底就一筷頭面條,可這一筷頭面條又長又筋又燙,一粘嘴唇,急速吞咽,就發出哨子一樣的噓噓聲,一碗接一碗快得不得了,要用盤上,大木盤里十幾碗,一個女子端著,吃一碗遞一碗,跟轉盤機槍一樣。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十幾個小伙子吃筵席,主人窮于應付,大鐵鍋不停煮面煮湯,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還是跟不上,小伙子們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紅事白事,總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壯漢。連十幾歲的半大小子也在提防對象之列。這種飲食啟蒙對一個鄉村少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湯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豬肉切碎,慢火燣一小時,跟燉東坡肘子差不多,不是炒也不是煮,也不是燉,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讓豬肉燣成糨糊狀,有一股濃烈的酸辣香,湯也是酸辣味,一層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見大巫。我七八歲的時候吃豬肉傷了脾胃,再也不吃豬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二碗,幾乎是嬰兒的飯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有多狼狽,一個人吃不成飯,誰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個鄉下老太太,外孫吃不動飯她著急呀,心里急,臉上看不出來。慢條斯理地講她輝煌的過去,農村婦女所有的輝煌就是廚房,有米沒米必須讓煙囪冒煙,而且要冒得筆直雄壯直薄云天,在她的講述里臊子面的面條應該是青色的,案板上,面搟開,又揉到一起,再搟開,再揉再搟,面粉的筋絲全被拉開了,營養全都出來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見對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樣,客人們吃到六七十碗的時候,總要站起來松松腰帶,放開肚子再吃十幾碗……我還記得六十多歲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樣子,我的口水咕咕叫著咽到肚子里,我都聞到了又濃又尖的酸辣味道,跟夢幻一樣。在夢幻的后邊,外婆真的到廚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話世界里,我聽到和面的聲音,我聽到揉面的聲音,我看見面被搟開了,跟被單一樣一次次展開,白面變成青面,沿著搟面杖切成細絲,酸辣湯彌漫了屋子彌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歲,我一口氣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雞肉做的臊子。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吞吃面條的噓噓聲。(文章出自岐山作家紅柯)
寶雞美食編輯電話采訪了,岐山百年美陽總經理俞紅女士。
岐山百年美陽總經理俞紅 (中)
她談到百年美陽公司致力于挖掘傳承“健康飲食文化”,著力打造健康生活方式。企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絲路發展,美食先行,在講好寶雞故事的同時,講好寶雞美食文化故事。積極開拓、努力創新,為實現打造全球餐飲臊子面文化而貢獻。